远程访问:https://tk.cepiec.com.cn/tknewsc/tknewskm
资源介绍:
《大公报》由满人正红旗人英敛之在天津创办,报名释义“忘己之为大,无私之谓公”,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,同时支持戊戌变法,希望清朝实现君主立宪。《大公报》早期便以敢言著称。
1926年,吴鼎昌、胡政之、张季鸾接手《大公报》,1928年东北易帜、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,皆为《大公报》独家发布,到1931年发行量达到5万份,1936年突破10万份,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。1936年,《大公报》创办上海版,津沪版同时发行。八年抗战期间,《大公报》辗转沪、汉、渝、桂和香港,六次迁馆,绝不在日寇铁蹄下出版一天。1945年,《大公报》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香港四个版总发行量达20万份。1949年2月27日天津版《大公报》改组为《进步日报》。
《 大公报》记者胡政之是唯一的中国记者;二战期间常驻欧洲的唯一战地记者是《大公报》的记者萧乾。波茨坦会议、日本受降仪式,大公报记者都有出席。记者朱启平的《日落》已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。 1935年至1937年,《大公报》连载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,公开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,采访了延安,出版了《中国的西北角》、《动荡中的西北大局》《陕北之行》等通讯集。
1941年凭借在抗战中的出色报导和评论,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 授予的当年「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」称号,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获此殊荣。台湾学者赖光临所著《七十年中国报业史》中,把《申报》划作“商业性报纸”,把 《大公报》划作“独立性报纸”。“文人论政”性质使大公报在了解近代思想上有很高价值,能体现二十世纪中国的舆论空间环境、生活环境变化、社会矛盾的变迁和发展,对于近代史研究和认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《大公报》数据库收录除部份原件散佚无法取得外,民国时期大公报所出版的所有版面及文字,包含了天津、上海、重庆、汉口、桂林及香港等全部版面,数据共计约300万条。内容包括:天津版:1902~1949 (13万幅图档);上海版:1938~1945 (2.1万幅图档);重庆版:1918~1949 (1.6万幅图档);重庆晚报:1944~1949 (3886幅图档);桂林版:1941~1944 (5024幅图档);香港版:1938~1949 (1.6万幅图档);汉口版:1938~1939 (1581幅图档),为目前《大公报》版本收集整理最为完整全面的数据库。
新闻和文章提供全文检索、原件图像、原件简报;图表和广告提供标题检索、原件图像、原件简报(部分广告提供全文检索)。400DPI 灰阶高解晰图文件,小字扫描清晰度高。输入检索词后,系统自动将同义词及中文简繁体做切换进行检索。在“进阶检索”界面支持AND/OR/NOT三种逻辑运算符。日期输入形式可以为yyyymmdd、yyyymm、yyyy三种格式。提供汉典词典,可直接在线查阅较生涩的字词。
温馨提示:
如在数据库使用中存在无法打开链接等问题,请联系图书馆数据中心,电话:0471-4392584。
如荐购、延长数据库试用等问题,请联系图书馆资源建设部,电话:0471-4392585,0471-7383907。